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

紧紧抓住“问题”这个“牛鼻子”

作者:党委宣传部 汪行舟/文发布时间:2023-06-07阅读次数:

“牛鼻子”喻为事物的关键要害。调查研究说白了就是围绕“问题”这个“牛鼻子”而发生的一系列“动作”。以问题为导向,收集问题、思考问题,发现问题、直面问题,研究问题、解决问题等等,都是将目光聚焦在“问题”这个“牛鼻子”上下功夫、做文章、见实效。

开展调查研究要在问题收集上下功夫。问题收集是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“地脚垫”,是开展好调查研究的摩厉以需。古人云:“磨刀不误砍柴工,九次量衣一次裁。”如果在开展调查研究之前不做丝毫准备就来一场“出其不意”“说走就走”的调研,一股脑地“直闯”基层,那么这种“走马”式的调研注定是失败的结局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》明确指出:“只有坚持问题导向、增强问题意识,才能真正把情况摸清、把问题找准、把对策提实,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。”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开展调查研究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、做全准备,主要是先收集问题,将问题进行梳理、汇总,归纳分类,分清哪些是主要问题、哪些是次要问题,哪些是职责范畴内的问题、哪些是调研不了的问题,哪些是亟须解决的、哪些是可以缓缓的,等等。明确了这些,便可“按图索骥”,到什么地方“唱什么歌”,到什么单位找什么人,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调研,才不至于“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”“骑驴看唱本走着瞧”。所以在问题收集和思考上要花时间、下功夫,瞄准靶向,精准定问,揣着问题去调研,方能带回“良方密钥”。

开展调查研究要在问题发现上做文章。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。我们常说“眼见为实,耳听为虚”,但在现实生活中,眼见不一定为实,因为有些问题往往被表象所“埋没”、被表面所“蒙蔽”,需要“火眼真睛”去“拨开云雾见天日,守得云开见月明”。“不明察,不能烛私。”问题从来不会自动找上门来,因为它们都是贴着土地长。在调研过程中须力戒浅尝辄止,始终聚焦短板弱项,准备发现问题,善做善成。要甘当小学生,拜群众为师,群众生活在最基层,掌握第一手资料,是最接地气的“赤脚”老师,要想调查研究获取“真经”,就需常走基层向群众虚心请教,“身入”田间听取群众意见,“心入”众心吸纳群众建议。要丈量土地求真务实,那种踩着云端观、坐着车子转、隔着玻璃看,是发现不了问题的症结的。“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,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”“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”,要想获得大量“源头活水”必须真正下沉到一线,弯下身子拿出“放大镜”“显微镜”对各项工作系统扫描、全面体检,倾听百姓“心声”,“零距离”交流,方可找出问题“真相”。

开展调查研究要在问题解决上见实效。调查研究不只是要收集问题、发现问题、研究问题,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,这也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、落脚点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,“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,看调研成果的运用,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”。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干革命、搞建设、抓改革,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。历史经验证明,调查研究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。要把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摆出来研究讨论,拿出问题解决的举措,制定“任务书”,画出“施工图”,列出“时间表”,下大力气动真格地将一个个问题“打勾”销号。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问题解决好不好的标准,然而有些人求功心切,解决问题想“立竿见影”,对待稍困难点的问题总喜欢耍滑头、玩花样,采取“捉襟见肘”的方式,时间长了,老问题又现新“原型”。其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不要存有蒙混过关的心理,要真抓真改,既求治标更求治本,重点在群众急难愁盼民生方面的痛点堵点问题上紧盯不放,一抓到底,出实招,见实效、见长效,让群众看到轰轰烈烈的调研成效,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版权所有@白小组资料大全2018  备案号:赣ICP备13006999号
赣公网安备36079802000114号

通讯地址: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高校园区 
邮编:341000